参考图片信息显示,
“南下工作队”是解放战争快结束时和新中国成立初期,因为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,而出现的一个特别且引人注目的革命队伍。
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了“横渡长江,解放全中国”,制定了一个关键战略:组织大批干部跟着军队往南走。山西作为老解放区,从1948年下半年一直到1949年下半年,都在有计划地调动大批地方干部,让他们跟着军队南下。这些干部主要分成了三拨,一拨是从太行太岳地区选出来的,他们去的是福建;一拨来自晋中,目的地是湖南;还有一拨是晋绥的干部,他们被派往了四川和西康。
在194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,也就是12月份,发生了不少事儿。
中共华北局安排太岳和太行两个地区的党组织,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干部南下工作。1949年年初,这批总共有4100多人的南下干部抵达了河北武安县,他们组建了一个新的党组织,对外叫“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”,大家都叫它长江支队。到了7月份,长江支队抵达浙江江山县的兴塘边,跟张鼎丞带领的华东地区的干部汇合了。这些南下的干部都由张鼎丞任书记的中共福建省委统一指挥,他们被派到建瓯、南平、福安、闽侯、晋江、龙溪这些地方去开展工作。长江支队刚到福建时,人生地不熟,语言也不通。但在省委的指挥下,他们跟当地的干部、华东的干部、转业的干部,还有南下服务团的干部一起,忙着征收粮食和税款,支援前线,打击土匪和恶霸,还一起完成了减租减息、土地改革这些任务。这样一来,福建的社会秩序开始慢慢变好了。
参考图
大约在1949年初,二月份那会儿,
辽沈、淮海、平津这三大重要战役打赢后,中共中央就发布了新指示,说要准备些干部跟着军队一起渡江南进。华北局这边呢,就决定让晋中区的党委来牵头,号召和组织一大批干部,整编制地往南走,去帮新地方搞政权建设,还有恢复生产。晋中那边派出的工作团,带头的有区党委书记武光,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周小舟,还有行政公署的主任牛荫冠和副主任张干丞。他们区党委这次可是下了大力气,一共准备了6个地委、36个县委,还有200多个区级的领导班子。每个级别都配齐了人,什么工会、农运、青年、妇女工作的干部,还有管武装的,再加上医务、做饭的、通信的和警卫,加起来有3000多人呢。
1949年那会儿,3月份的时候,
1949年3月,晋中南下区的党委成员们聚在了石家庄。在石家庄的日子里,南下工作团队认真研读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文件,还进行了组织上的动员和重新编排。他们还实地参观了炼焦、纺织和小型铸锅这些工厂,好让每个干部都能对城市和工业劳动者有个实际的了解。为了方便在战争环境下行动,还有利于行军,南下工作团在路上采用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,各个小队都有了自己的编号。到了5月初,南下的队伍就开始分批次上路了。他们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跋涉,终于在8月、9月和10月这几个月份,陆续抵达了湖南。
湖南这片地方,革命历史深厚,是个老革命根据地了。因为国民党长期在这里作威作福,所以情况相当棘手。老百姓常用“三多”来形容这儿:一是土匪遍地,二是国民党特务横行,三是国民党退伍兵到处都是。面对这种局面,南下的干部们可没被吓倒。一到新区,他们就赶紧着手建立各级领导班子,让生产迅速恢复起来,好支援两广和大西南的前线。同时,他们也忙着打击土匪恶霸,维护社会安宁,让工作能正常开展。从那以后,他们就留在了湖南,担起了巩固新政、建设新湖南的重任。
参考图片显示
1949年春天3月份那会儿,国家正经历着大变动。
1949年3月份,中共中央决定让队伍从秦岭往四川进发。他们从晋绥解放区选了些地方干部和其他人员,组成了一个南下工作团,和二野一起从北线进入大西南,目的是开发川康新区。到了7月头几天,已经调了3600多名干部到晋绥分局,其中大多是县级干部,他们是去四川接管新区的主力。晋绥分局党校给这些南下干部组织了培训,让他们学习党的重要文件和接管城市的规矩。到了1949年10月底到11月初那会儿,晋绥的南下干部告别了老根据地,分批往四川走。这些干部和干部学校的学员,按照不同的系统分成了5个队伍,还加上3个警卫团,总共大约15000人,大家伙儿都管他们叫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”(简称西北南下团),直接归贺龙、李井泉等领导指挥。后来,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”的名字又改成了“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入川工作团”(简称西北入川团)。西北入川团的同志们到了四川后,就被分到了川北、川西、成都市和西康省去工作。他们在城市接管和生产恢复的战场上奋斗,传承了艰苦奋斗、紧密联系群众的作风,很快就让社会秩序稳了下来,生产和经济也逐步恢复发展了。
南下干部是革命岁月里涌现的一群特别的人,他们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拼尽全力,立下赫赫战功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又在各项建设事业中挥洒汗水,贡献巨大,这些功绩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。
在线配资查询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